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百一十五章李恪归来





  赵文振的烦恼对于时人来说,其实压根儿就不是个事儿——李大亮最多时,曾一次得了太宗一百名美婢的赏赐,结果么,这厮一个都没留,全部赏给了手下将士;程咬金也曾得过八十名美婢的重赏,老程同志毫不客气地选了最美的十名当侍妾,其余的都打赏了出去,至于张亮更绝,这货在得了八十名美婢之后,全都尝试了一遍,然后才陆续转手赏给了他的义子们为妻。

  旁的重臣们可以视美女如财货,可赵文振办不到啊——除了玉淑姐妹之外,其余十五名秀女,赵文振一个都没碰过。任由她们自主择人,大半都已嫁给了军中未婚之将士,剩下六人不愿嫁的,此番都由聂无畏等人护送着回了长安,这些没有肌肤之亲的女子倒是好处置。愿留则留,愿走么,赵文振也可送上份厚礼打发了去,可玉淑姐妹俩却显然不能如此处置了去,无他,赵文振可没跟旁人分享女人的嗜好,只是一想到普安公主,赵文振的头自不免便大了好几圈,一个下午熬将下来,愣是没批好几份公文的。

  “禀老爷。吴王殿下来了,正与公主殿下在内院正堂叙话呢。”

  甭管怎么忧心,家终归还是得回的,这一下了班,赵文振紧着便策马往城外的公主府赶了去,待得到了府门前的台阶处,这都还没等他翻身下马呢,就见内院总管秦和已紧着迎上了前来,低声地禀报了一句道。

  “哦?”

  这一听李恪(去岁年底改封为吴王)已至,赵文振紧绷着的心弦立马便是一松,无他,有李恪这个兄长在,普安公主再怎么着,也不致于当场发飙不是吗?一念及此,赵文振的精气神当即便是一振,也自没甚多的言语,在将马缰绳丢给了随行的赵明之后,大踏步地便行进了府门之中。

  “秋妹,这京师地面邪啊,瞧瞧,这才刚说到你家赵郎呢,人可不就到了,哈哈……”

  内院正堂中,李恪正与普安公主说说笑笑着,这冷不丁见得赵文振走了进来,李恪的眼神陡然便是一亮。

  “下官见过吴王殿下。”

  尽管对李恪的就藩归来很是开心,然则赵文振却并未表现得太过亲昵,无他,一者是礼不可废,二来么。到目前为止,赵文振还没决定到底该支持谁——李恪为人豪气,颇有太宗之风范,确实有明君之气象,可李治其实也不差,哪怕年岁尚小,可政治敏感度却是相当了得,加之又是嫡出,上位的难度远比李恪要低得多,至于性格偏弱啥的,倒也不算太过严重的问题,唯一的麻烦便是这小家伙会不会跟原本的时空那般与武媚娘勾搭上,真若如此,那就绝对不能让李治上了位,只是这一点么。赵文振心下里也自没个定数。

  “你啊,就别跟小王来这一套了。”

  见得赵文振如此规规矩矩地冲着自己行礼,李恪登时便笑不下去了,伸手抚了下额头,满是无奈地便吭哧了一声。

  “三哥、夫君,你们谈,妾身这就备膳去。”

  普安公主虽说一贯不理外务,可眼力价却是断然不差的,自不会不清楚自家兄长一回京就跑自家府上来的缘故之所在,这便款款地起了身,在丢下了句交待之后,便即将侍候在堂上的所有下人们全都带走了。

  “殿下这气色不错,想来在扬州应是大有所得罢。”

  厅中既已无旁人在,赵文振也自不会再拘礼了,于入座之余。笑呵呵地便打趣了李恪一句道。

  “尚可,扬州虽屡经洗劫,可到底是文风鼎盛之地,恢复起来确是不慢,去岁中进士者达六人之多,只是跟青海一比,却是不如远甚啊。”

  谈起扬州一行,李恪的脸上立马便浮现出了几丝自得之色,不为别的,只因他在扬州主政虽说只三年。可确实挖掘出了不少人才,除了中进士的六人之外,还陆续往朝中举荐了五名干才,这些人等虽说目下官职还低,可却无疑是他李恪未来崛起之根基。

  “呵,殿下过谦了。”

  青海本身是没人才的,之所以能一炮而红,完全是靠着赵文振一己之力强行拔上去的,下一届或许还能再中上几个,再往后,怕是得长期挂零了的,而反观扬州,在李恪大力垒实教育基础的情况下,人才只会越出越多,这其中。感念李恪恩德的肯定不在少数,两下里其实完全没有可比性。

  “文振兄,小王此番只是奉旨回京述职的,依兄台看,小王是当留还是当走?”

  扬州虽好。可惜远离政治核心,在有意大位的情况下,李恪自是不甘长期偏居一隅,只是他又不敢确定自己下一步到底该何去何从。

  “扬州一地,于殿下而论。不过人生驿站而已,实无须太过记挂,今,殿下既是已历两地之刺史,地方政务当是熟稔了的,唔,某观我大唐之律法虽已完备,惜乎注释却少,以致于地方上断案时,屡屡出现误引误判,殿下若是有心,不妨从此处着手好了。”

  大唐的《贞观律》虽说已于去岁年中得以成文,条款也勉强算是完备,只是注释过少,缺乏案例示范,以致于地方上在断案时,往往无所适从,在赵文振看来,适用性明显堪忧,只不过因着不在其政之故。他也自不好提出增补意见,倒是李恪可以拿此事来当切入朝局的最佳突破口。

  “文振兄所言甚是,我大唐如今虽说蒸蒸日上,然地方上却是出现了不少律法难以界定得新问题,此增补一事,小王自当上本奏请,只是小王对法家一道不甚了了,还请文振兄务必助小王一臂之力。”

  听得赵文振这般说法,李恪的眼神不由地便是一亮,只是一想到自己在律法方面难称大家。心下里难免有些个发憷不已。

  “某于青海时,确曾对此事有所思忖,唯不全尔,今,殿下若能拿下此差使,某自当尽绵薄之力。”

  在赵文振看来,法律就是治理国家之准绳,再重要不过了的,虽说他限于身份,不好直接插手律法的增补事宜,可从旁帮衬一下李恪么,赵文振倒是乐意的,当然了,也就只限于从旁帮衬而已,这一点,赵文振虽不曾明说,可意思却是表达得很清楚了的。

  “好,既如此,那后日早朝时,小王便即上本也就是了。”

  一听赵文振愿意帮助自己,哪怕不是亲自出马,可对于李恪来说,也已然算是个不错的好消息了的,他自然是不肯错过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