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百章突施冷箭(二)





  “滋溜。”

  侯君集敬的酒,张亮倒是一口就闷了,可话却是绝不肯多说半句,没旁的,概因他其实很清楚侯君集一直在拉拢自己的用心之所在,无非是想着将他张亮拉上太子的船罢了,对此,张亮却是断然不愿的,一切的一切只因他对李承乾其人压根儿就不看好,也不觉得这等废物真能成为大唐天子,故而,哪怕拿不下工部尚书之位。他也断不会去投靠李承乾那个一无是处的家伙。

  “张兄,小弟旁的本事没有,帮着摇旗呐喊一下还是能办得到的。”

  张亮这等默然不语的样子一出,侯君集便知张亮的心意依旧未变。不得已,也只能是退而求其次了的。

  “善,那某便承侯兄的情了。”

  侯君集此言一出,张亮顿时便笑了起来。

  “好说,好说,来,张兄且再满饮一樽。”

  张亮这话的意思无疑是明摆着的,那便是他张亮欠的只是侯君集个人的人情。断然不欠太子的,对此,侯君集自然是心知肚明得很,可也不是太在意,没旁的,太宗目下还正是春秋鼎盛之时,将来的事,且待将来再慢慢绸缪了去也自不为迟……

  “哼!侯君集那狗贼,本王迟早要砍了他的头!”

  侯君集率众官员郊迎张亮的声势闹得是如此之大,消息自然是第一时间便传到了魏王李泰的耳中,这令本来也想着拉拢张亮为己用的李泰顿时为之大怒不已。

  李泰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身为唯一一个从不曾外放过的亲王,李泰的圣眷一直极隆,可在拉拢重臣一事上,却始终无甚进展,明明都已在京中经营了近十年,可手下依旧只有些虾兵蟹将,他又怎能不急呢。

  “殿下息怒,窃以为此事尚在未定之天,殿下不妨以接风之名义,给张亮送去封请柬,且看他来是不来,而后再做定夺也不为迟。”

  李泰倒是急得个够呛,可公孙昭却是不急,在他看来。自己培养出来的重臣才是真正的肱股之臣,那些个拉拢来的随时都有着反叛之可能,左右太宗又没老,慢慢培养自己的嫡系完全来得及,故而,他一直不是太鼓励李泰去拉拢朝臣。

  “来如何,不来又如何?”

  李泰就是个糙性子,一听公孙昭这话说得个慢条斯理,眉头当即便不自觉地皱紧了起来。

  “来,那就意味着张亮其人还没上了东面那位的船,殿下大可与其好生说叨说叨,至于不来么。那殿下不妨全力支持李大亮好了。”

  公孙昭淡然一笑之余,紧着便给出了个说明。

  “李大亮?支持他能有个啥用。”

  就目下朝中的情形而论,在工部尚书之争中,就属张亮的呼声最高,李泰也是这般看法,他根本不以为李大亮真能成事。

  “河西兵素来精锐,又近在咫尺,此恰是强援也,那李大亮在河西经营近十五年之久,确可堪大用啊,殿下全力支持于其,若能成。自可援以为用,不能,这么份情面也是不小,将来或许便是殿下之臂助也。”

  公孙昭同样也不以为李大亮真能跟张亮比拼人脉,他真正看重的仅仅只是李大亮手中的兵权罢了。

  “妙啊,来人,即刻给勋国公送去份请柬。”

  听得公孙昭这般说法,李泰顿时便乐了。但见其兴奋奋地一击掌之余,已是紧着便嘶吼了一嗓子……

  “夫君,外头可是都传遍了,说是太子殿下力挺张亮入主工部,四哥那头则是推出了李大亮来跟太子殿下打擂台,您怎地一点都不急呢?”

  见天就要大朝了,一贯不理睬外事的普安公主见得赵文振整日价地窝在家里,自不免便有些急了,她倒不是贪念工部尚书之荣耀,关键在于拿不下这位置的话,赵文振势必又得回青海去,夫妻俩这才刚团聚上没几天就立马又得分开。普安公主又如何能甘心呢。

  “莫急,莫急,先胖不是胖,后胖压倒炕。为夫自有安排,秋妹且自放宽心好了。”

  赵文振是真的一点都不急,概因他早就已安排好了相关事宜,哪怕李大亮那头变了卦。张亮也一样上不了位,无他,张亮那厮在相州可是干了不少狗屁倒灶的事儿,随便一捅,这货别说上位工部尚书了,怕是小命都不见得保得住,当然了,没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赵文振却是不准备启动这么个绝户计的。

  “那便好,实在不行,妾身便与小安一道陪夫君去青海也就是了。”

  普安公主实在是受够了别离的苦闷,早就已打定了主意,赵文振去哪,她便要跟着去哪。

  “嗯。”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此时此刻。显然无须多的言语,赵文振也就只轻吭了一声,而后一伸手,便即将普安公主揽入了怀中……

  “赵师。”

  “赵师,早。”

  ……

  七月一日,卯时过半,赵文振这才刚策马赶到了承天门前的小广场边缘,早已等候多时的何栋与祈韵二人立马齐齐迎上了前去。各自躬身行礼不迭。

  “早,都随某来好了。”

  望着两位都在御史台任职的得意弟子,赵文振登时便欣慰地笑了起来,在将马缰绳随手丢给了赵虎之余,语调淡然地便吩咐了一句道。

  “诺!”

  赵文振的话语虽是平和,可无疑是在宣告赵系即将登上历史的舞台,对此,何、祈二人在心知肚明之同时,精气神也自尽皆为之一振。

  “赵大人,早啊。”

  “赵大人,好久不见了。”

  “小彦啊,这都回京多少天了,也没来我家转转,咋地,瞧不起俺老程是不?”

  ……

  赵文振这么一走进了小广场,立马便引来了不少朝臣的热情招呼,不止是马周、崔仁师等青壮派官员们纷纷前来寒暄,就连程咬金这个老滑头也来凑了把热闹,这与当初赵文振被排挤出朝堂时的冷清可谓是截然相反了去。

  奇怪么?一点都不,道理很简单,冷灶少有人烧,可热炕头却是谁都爱——如今的赵文振已然是一方大员了的,哪怕此番没能入主工部,可就光凭着他过往的功绩以及圣眷之隆,顶多再熬个一任,那也肯定会高升回朝,这么个趋势,只要不是眼瞎之人,那都能看得个通透无比,不趁早热乎上一下,又更待何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