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百九十四章机不可失





  青海诸般政务之推进都堪称顺遂,赵文振的心情自是相当之不错,然则闹心的事儿也不是没有——贞观十一年八月初九,福伯寄来了封急信,说是武华走了其表姐燕德妃的路子,于八月初三入了宫,被太宗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

  这消息,于赵文振来说,显然有些突兀,要知道入青海的这两年余来,尽管通讯艰难。他与武华之间还是有着书信往来的,实际上,就在六月中旬,他还接到过武华的来信。信中并未提及图谋入宫一事,结果,这才刚过了一个半月而已,武华居然就这么成了武才人,还真就叫赵文振难免为之惊诧不已的。

  怅然若失么?有那么一点,但绝对不多,概因赵文振从来就没打算娶武华过门,也不曾给过武华任何的承诺。甚至不曾与其有过真正意义上的男女之情,毫无疑问,既是无所谓得到,自然也就无所谓失去,只是一想到原本对自己依依恋恋的小女孩如今竟是转投到了太宗的怀抱里,吃味自也就属难免之事,当然了,以赵文振的心胸之宽广,也就只稍稍郁闷了片刻,便即释然了去,无他,人各有志,实是相强不得的。

  武华的入宫说起来只是小事而已,可却给赵文振提了个醒——历史的惯性无疑是极其之巨大的,哪怕他赵文振的小翅膀已经扇出了些波澜,可就大趋势而论,并未对原本的历史轨迹造成太过巨大的影响,换而言之,要想实现他泼墨青史的愿景,那就不能在青海这么个犄角旮旯里呆上太长的时间,如何尽快回京任职也就成了摆在赵文振面前的一道越不过去的坎。

  难,无比的难!似赵文振这等坐镇边关的大将固然是位高权重,可要想调回京师任职,那却是千难万难的。没见李勣、李大亮、张亮等等诸多元勋都已在边关任职十年以上了么,就赵文振这等资历,按排资论辈来算,没个十来年的苦苦挣扎,压根儿就别想指望能调回京中,再者,赵文振如今已是堂堂正三品大员了,京里头若是没有相应空缺的话,又哪能安置得下他这么尊大佛来着,急显然是没用的,事已至此,赵文振也只能是一边紧急编织在京的消息来源网络。一边静待时机的到来。

  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靠着赵家的财力支持,最早入京的座下弟子何栋在京交游广阔,于贞观十二年五月初三,偶然间闻知工部郎中杨思齐在督造昭陵时出了大事故,死伤工匠数十人,本有意上本弹劾,却不料治书侍御史兼谏议大夫(从五品下)马周突然将其唤了去,自言将具本弹劾工部尚书段纶的荐人不当,何栋闻之,自不免为之诧异不已,可很快便想明白了事情的关键。无他,马周这是在通过他何栋向赵文振递话来着,一念及此,何栋自是不敢稍有耽搁,第一时间便将此事以急报的方式告知了赵文振。

  这年月,帝陵的营造乃是天大的要务,丁点闪失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更别说似这等因塌方而死伤数十人的大事了。那根本不是区区一个杨思齐所能担得下来的,但消言官一上了本章,段纶被免也就属理所当然之事,如此一来,工部尚书的职位便算是空了出来,这对于赵文振来说,无疑是个极佳的机会,若是不能把握住的话,天晓得他还得在青海熬上多少年来着。

  俗话说得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道理是这么个道理,问题是要想抓住这么个机会。却也不是件容易之事,原因很简单,一者赵文振本人的资历实在是太浅了些,哪怕官阶够了。可他拢共才入仕不到五年而已,这等资历实在是有些个拿不出手来;二来么,他在京中的根基也未免太浅了些,错非如此。他也不会被人给排挤到青海这么个犄角旮旯的地儿;至于其三么,有别于关内一任三年的任期,青海大都护府的官员任期可是四年来着,这么算来,赵文振连一任都没干满呢,要想在这么个节骨眼上调回京师,难度实在是太大了些。

  难是难,可不管再如何难,那也得上,无他,过了这个村,只怕就没了那个店,时不我待啊,为此,赵文振丢下了手头所有的政务,将自己关进了书房。整整琢磨了两天半,总算是捋清了些头绪,连着发出了几封际信。

  事情的进展果然似赵文振所预判的那般,马周只一上了弹章,太宗立马便震怒地下了诏书,将杨思齐下了大狱,又将段纶等数名工部官员免了职,只是在接替人选一事上。太宗却是不免犯了踌躇,没旁的,概因众宰辅们在此事上意见始终难以统一,张亮、李大亮二人各有支持者——长孙无忌与高士廉支持张亮,而萧瑀与杨师道皆认为张亮素喜奢华,与工部尚书所需之严谨节俭严重不符,认为李大亮生性淳朴,无疑更为合适,至于房玄龄与特进李靖么,则对此不置一词,双方争执不下,弄得太宗也自不免有些个无所适从。

  于双方各不相让之际,魏征突然提议由赵文振接掌工部,理由是赵文振对工部贡献极大,无论是煤炭推广还是玻璃产业,皆是朝廷岁入的最重要之组成部分——一年总收入已近六百万贯之巨,若是由其担纲工部事宜,或许还能有更多之进项,且,赵文振为人谨慎,不肆铺张浪费,恰合工部尚书之本分。

  魏征的提议一出,参与小朝会的众宰辅们立马便提出了诸多的反对理由,理由无外乎资历问题以及青海尚未完全稳定等等,太宗一时间也自不好下定决心,正自头疼不已之际,房玄龄很是贴心地提出了个折中方案,那便是招三名候选人一道回京述职,然后再来决定该由谁来担纲工部重则,太宗闻之大悦,就此准了房玄龄之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