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九十六章:焦尾琴声(2 / 2)


自从董卓死后,修建皇城的工程也停止了,以如今朝廷的经济状况,只是支付各个官员奉禄都成问题,更论惶建宫殿了。

李郭二人更不会为此花大笔钱,在他们看来,就算有钱也会用来招兵买马,增强自己的实力。

因此每日司徒府都是人员有限,只有李郭二人、王允、董承和廖廖几名大臣而已。

况且这种早朝,如今也只是李郭二人的政治舞台,其他人不过允当配角罢了。

汉献帝更是一言不地坐在央处,就像被供奉的神灵,除了周扬之外,基本上没有人愿意多看他一眼,只有朝会结束之后,才由王允提醒他宣告结束。

周扬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并从中捉住了许多重要的细节。

比如董卓刚受伏诛的时候,王允几乎是整个长安最高权利者,如今却只有唯命是从的份,但他眼中不时流露着压抑的怨恨;还有董承的地位,更是连唯命是从的份都没有,基本上就跟其他大臣一般无二,堂堂一个国丈,心中的不满情绪可想而知。

自从蔡邕入狱以来,周扬几乎每天都来探望,今日也不例外。

这才华横溢的老者始终都没有出卖过他,将散播孙坚的流言全都揽到自己身上。

周扬每次问他为何要这么做的时候,他只是笑着回答与曹操有过交情,帮他做这点事情并不为过。

直到有一天,蔡邕似乎觉得,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了尽头,才从铁栏中伸出了颤抖的手,说道:“答应我一件事。”

“蔡先生请说。”周扬一直都希望,自己能为他做点什么。

“自小女昭姬出嫁之后,老夫再无牵挂。”蔡邕干咳了几声后,继续说道,“但身边却有一物,不舍得带入棺材之中。”

周扬原本打算等李郭事情办妥之后,便把小皇帝和蔡邕一同带到洛阳去,如今看来,这老先生却撑不到那时了,不禁心中一酸,紧紧地握住他的手。

蔡邕又道:“我那小屋里没有什么好东西,唯有一琴,乃以上等梧桐木雕成,世间少有,周太守可将此琴交于真正属于它的主人,算是了确老夫最后这心愿吧!”

周扬并非爱琴之人,更不懂这些艺术类的东西,只能点头答应,却不知道谁才是属于那琴的真正主人,心里打定了主意,等回到洛阳之后,便将那琴交给他女儿蔡琰得了,据说这女子亦是一名才女,应该比我更懂得这些事吧!

离开牢狱,他为了完成蔡邕的心愿,便来到了小屋。

司马懿睁着呆泄的眼神,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

李毓放下手中的碗粥,摇了摇头,叹道:“不肯吃东西,也不说半句话。”

周扬心痛地望着他,尽可能不去想,董遇与小遥那晚惨死的情景。

然而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却是无法逃避的事实,这么小年纪的孩子,亲眼目睹着亲妹妹与董遇被杀,却无能为力。

李毓道:“这孩子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了?”

周扬别过脸去,道:“别问这么多了,让我来试试看。”

说完便径自端过碗粥,一勺一勺地放入司马懿的嘴里,试图让粥咽入他的喉中,结果却一次次地由两边流了出来,完全不见任何效果。

李毓建议道:“还是找个比较懂得照顾人的大妈来吧!”

毕竟男人在这方面还是比较粗心的,再怎么认真,也不如这方面的大妈来得有经验。

周扬知道自己因自责,而忽略了很多显而易见的东西,惟有全心投入在其他事情方面,比如找一找蔡邕交待的琴。

果然,他现屋内角落竖着被布盖住的不知何物,掀开一看,竟是一张倒放的七弦琴。

不过此琴尾部显然是被烧焦过,因而琴尾留有焦痕,蔡邕既然不舍得那琴,想必是极为宝贵之物。

但屋内并没有第二张琴。

周扬抱起焦尾的七弦琴,虽然他对琴艺一巧不通,更不懂得欣赏其优劣,还是好奇地轻弹了一下琴弦,察觉不到任何特别之处。

反倒是李毓听到琴声,却愣了一下,连忙跑过来抚摸着此琴,喃喃道:“这可是上等梧桐木所制,世所罕见的一把好琴啊!”

周扬并不知道正是与齐桓公的“号钟”、楚庄公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焦尾琴绿绮”,并称为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

只见李毓将琴抱于怀中,左手按弦,右手弹拨。

就连周扬这全无音乐细胞之人,也觉得声音优美悦耳,但他却惊诧地现,床上的司马懿也不由自主地坐了起来。

李毓试着再次轻弹了几下,司马懿的眼神就像刚出生的孩童一般,闪烁着极度好奇的光芒。